加入收藏
首页 > 警钟长鸣 > 正文

沧州师院廉政历史人物展

作者: 时间:2013-06-17 点击数:

沧州师院廉政历史人物展

前言: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洁从政和廉政建设的文化,指人们对于廉政知识、信仰、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、生活方式、社会评价的总的认识,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。廉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历朝历代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,传统廉政文化发端于商周时期,形成于春秋战国,成熟于秦汉时期,此后逐渐趋于完善。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,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、兼容各派学说、规模宏大、结构庞杂、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理论体系。

其次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,它创建于毛泽东,形成于邓小平,发展于江泽民,完善于胡锦涛,丰富于新的党中央集体。以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三个代表、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,以注重预防到加强党员廉政思想教育、以惩防并举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、以强化监督到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为内容,具有鲜明的时代性、民族性和科学性。廉政文化是中国社会实现政治清廉、社会和谐、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精神支柱,也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根基。

在廉政文化的哺育下,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包拯、海瑞、于成龙、周恩来等名垂青史的廉政楷模。

公孙仪: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。他是一个严于律己、清正廉洁、为官公正的人。公孙仪先生嗜好吃鱼,于是国内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,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。他弟弟表示不解:“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,这是为什么?”他回答说:“正因为爱吃鱼,我才不接受。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,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;有迁就他们的表现,就会枉法;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,(这样的话)虽然爱吃鱼,这些人也不一定再送给我鱼,我又不能自已供给自己鱼。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,就不会被罢相,(那样的话)尽管爱吃鱼,也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。”公孙仪嗜鱼拒鱼的故事,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,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,始终做到守小节,抵御诱惑,慎所好,清白做人,从而堂堂正正为官。

黄霸:(公元前130年-公元前51年),字次公,西汉时期淮阳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黄霸年少时,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。从政后,奉公守法,以廉为本;体察民情,以劝课农桑为重。特别是黄霸断案,崇尚仁政,反对酷刑,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,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,教化为先,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。所以,黄霸为官,百姓拥护,朝廷满意,属下悦服,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,一直升到丞相。黄覇任内政绩斐然,其中,以在当时的大郡——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。此前,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、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。他到任后,大刀阔斧,布施恩德,安置流民,重视农桑,施行教化,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,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,吏治清明,生产发展,“田者让畔、道不拾遗”的太平景象,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。

狄仁杰:(公元607年——700年),字怀英,唐朝并州太原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)人,应试明经科(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),从而步入仕途。从政后,历经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,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,转大理丞,改任侍御史,历任宁州、豫州刺史、地官侍郎等职。狄仁杰为官,如老子所言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”,始终保持体恤百姓、不畏权势的本色,始终居届堂之上,以民为忧,后人称之为“唐室砥柱”。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时,到任一年,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,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,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,后人据此编写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,连荷兰人高罗佩也以此为题材撰写了侦探小说——《狄公案》,成功地造就了“中国的福尔摩斯”。

卢怀慎:(?—716)河南洛阳滑州灵昌(今河南滑县西南)人,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,后历任侍御史、御史大夫,玄宗开元元年(713)为宰相。卢怀慎清正廉洁,不搜刮钱财,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,他当官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忍饥受冻,但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。他担任黄门监(唐玄宗开元元年即713年,改门下省黄门省,其长官侍中为黄门监)兼吏部尚书期间,病了很长时间。宋璟和卢从愿去探望他,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,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,遇到刮风下雨只能用竹席遮挡。他平时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,看到他们来了很高兴留他们吃饭,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青豆和几根青菜。卢怀慎握着他俩的手说:“你俩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。皇上现在寻找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,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,这时就会有小人接近皇上,你们一定要记住。”没几天卢怀慎就去世了,他在病危的时候曾写了一封奏章,向皇帝推荐宋璟、卢从愿、李杰和李朝隐,皇帝看了奏章对他更加惋惜。安葬卢怀慎的时候,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,所以后辈只好叫一个老仆人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做了一锅粥。

张知白(956-1028)字用晦,一字端甫,号清叟,北宋沧州清池(今河北沧州旧洲 )人,北宋大臣。太宗端拱二年进士。历官河阳节度判官、右正言、右司谏、邓州知府、龙图阁待制、工部郎中、参知政事、枢密副使,仁宗天圣三年(1025年)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,历事三朝,所过皆有惠政。张知白生平清俭,拜相后,房屋、服饰和饮食与拜相前基本一样。亲近的人都劝他说:您俸禄这么高,自身生活何必这样清苦。张知白闻言,感叹道:凭我的俸禄,即使按王侯的标准生活也是足够的,但是我想,人的性情由俭入奢是容易的,由奢入俭就难了;我的俸禄不会永远拥有,一旦失去,家人都习惯了奢侈的生活,不能马上适应,哪如一直过简朴的生活,即使我去世了,家人也能像现在一样生活。知白在相位,慎名器,无毫发私,常以盛满为戒,虽显贵,其清约如寒士。天圣六年(1028年)卒于任上,赠太傅中书令,谥文节。

包拯(公元999-1062),字希仁,汉族,北宋庐州(今合肥)人,天圣进士。累迁监察御史,建议练兵选将、充实边备。奉使契丹还,历任三司户部判官,京东、陕西、河北路转运使。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,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。改知谏院,多次论劾权幸大臣。授龙图阁直学士、河北都转运使,移知瀛、扬诸州,再召入朝,历权知开封府、权御史中丞、三司使等职。嘉祐六年(1061),任枢密副使。后卒于位,谥号“孝肃”。包拯一生不畏权贵,不徇私情,清正廉洁,从不讲究排场,即使做了大官,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,对贪污深恶痛绝。在给仁宗的奏疏《乞不用赃吏》中说“廉者,民之表也;贪者,民之贼也。”他一生严于律己,身体力行,在端州任知州时,整顿吏治,打击贪污,深受百姓欢迎。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,他婉言谢绝,做到了他承诺的那样——“不持一砚归”。包拯曾在自己作的一首诗——《书郡斋壁》中写到: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秀干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。仓充鼠雀喜,草尽兔狐愁。史册有遗训,勿遗来者羞。”意思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,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。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,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。仓廪丰实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,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。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,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!

王翱(1384-1467)明代大臣,字九皋,出生于今河北省孟村县王帽圈村。永乐十三年进士,授大理寺左寺正,左迁行人,宣德初擢御史,英宗即位,升右佥都御史,出镇江西,惩贪治奸,七年冬督辽东军务,景泰四年为吏部尚书天顺间续任,为英宗所重,称先生而不呼其名。王翱一生历仕七朝,辅佐六帝,刚明廉直,卒谥“忠肃”。据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中记载王翱只有一女,许配贾杰为妻。贾杰在京城附近做一小官,王翱夫人十分疼爱女儿,常常打发人去接女儿来家住住。每次去接,贾杰总不让走,还埋怨说:“如果调我到京城,你们母女就可以天天在一起。岳父身为吏部之长,手里掌着调派大权,调我易如反掌,连这点小事都不办,你也就别想回家了。”王翱的女儿也无办法,于是给老母亲捎了信去。中秋佳节,月明星稀,王翱全家老幼在院中纳凉赏月。王夫人殷勤备至,“置酒跪白公”。王翱竟“大怒,取案上器击伤夫人”而且王翱竟十多天住在公署没回家。女婿贾杰始终没有调进京城。

海瑞(公元1514-1587),字汝贤,海南琼山县人。海瑞年青时,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。他生活的年代,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。表面一片升平,其实危机四伏。在户部供职时,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,为劝谏迷信道教、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,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。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“直言天下第一事疏”,后人称为《治安疏》。奏疏递上后,海瑞即被入狱,差点被杀。不久嘉靖病逝、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,海瑞才得以获赦,官复原职,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。之后,他为匡正时弊,严肃法纪,主持制定了贪污满“十八贯绞”等严刑。他铁面无私,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,将徐家仗势多占的良田退还原主,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以及多个奴仆依律问罪。纵观海瑞为官,历经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,多次冒死进谏,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,但他严于执法,除暴安良,生活清廉,同情百姓,招抚流亡,注意发展生产,兴修水利,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,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,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,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。

袁可立(1562--1633),字礼卿,号节寰,河南睢州(今睢县)人,明万历十七年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,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。袁可立正直敢言,为民请命,二十八岁弹劾比他官大五级的应天巡抚李涞,力雪苏州太守石昆玉冤案。万历十七年,他出任苏州府推官。时“苏当轮蹄之冲财富刑狱甲于他郡,公徐而理之。胥吏抱牍如山,公片言立决,如风扫箨,爰书无只字出入。”“平反疑狱无葁,扬贞汰垢”,知府石昆玉“倚公如左右手”。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,按治豪横而忤应天巡抚李涞,权势倾天的巡抚反诬太守有罪,袁可立力雪其冤。援引《大明律》“对中丞诵之,其声琅琅。中丞愧甚,举屏自障。公读法声益厉,中丞遂自劾去。”一时轰动江南,“以治行异常等”受到万历皇帝特别召见,擢山西道监察御史,吴民箪酒相留,哭送百里不绝。袁可立执法如山,凡有案件,皆刚毅持正,不避权贵。“万历二十三年,以御史巡视京都西城,有皇帝弄臣杀人,百官不敢问,袁可立重捶抵罪,将弄臣的罪行张榜于五都衢。“公一日视西城,有内珰杀人者,公辄按捶问抵罪。”这时便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门上,可立勃然大怒道:“杀人者死,朝廷法也,即弄臣顾可脱乎?吾知有三尺,不知弄臣”。遂将说者逐门外。袁可立在命案和王法面前并没有给皇帝留面子,毅然抗旨将弄臣正法于市,万民呼“袁青天”。袁可立为人公正廉直,顾大局,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。

于成龙(1617-1684)字北溟,号于山,清山西永宁(今吕梁离石)人。谥“清端”,赠太子太保。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举副员,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出仕,历任知县、知州、知府、道员、按察使、布政使、巡抚和总督、加兵部尚书、大学士等职。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,三次被举“卓异”,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,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,以“天下廉吏第一”而蜚声朝野。康熙二十年春,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“今时清官第一”。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,针对各属贿赂公行,请客送礼之风,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,惩一儆百。他赴任江南,入境即“微行”访于民间,面对“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”的状况,很快颁布了《兴利除弊约》。他举优劾贪,宽严并济,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,“官吏望风改操”。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,但生活却更加艰苦。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,带头实践“为民上者,务须躬先俭仆”。去直隶,他“屑糠杂米为粥,与同仆共吃”,在江南“日食粗粝一盂,粥糜一匙,侑以青菜,终年不知肉味。”江南民众因而亲切地称他“于青菜”。宦海二十余年,只身天涯,不带家眷,只一个结发妻,阔别二十年后才得一见。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,卒后居室中只看到“冷落菜羹……故衣破靴,外无长物”。

周恩来:(1898~1976)生于江苏淮安,祖籍浙江绍兴。总理一生为国为民,一向严于律己,清廉质朴,不求索取,但求奉献,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,周恩来在对待家庭教育要求上,长期坚持实行不成文的十条家规:一是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,只能出差顺路时可以去看看;二是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;三是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,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,没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费;四是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,不得用招待券;五是不许请客送礼;六是不许动用公家车子;七是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,不要别人来办;八是生活要艰苦朴素;九是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,不要炫耀自己;十是不谋私利、不搞特殊化。周总理对家人的言传身教,贯彻始终。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内政外交的总管家,他十分鄙视那些假公济私,损公肥私的剥削阶级利己主义的自私观念及其腐败行为。坚持正确处理个人、家庭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,一贯公私分明克己奉公,他特别强调,“现在的大好形势是靠大家艰苦奋斗得来的,将来国家富强了,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、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。周总理去世后,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致哀,许多国家的外交官为此忿忿不平,向联合国总部提出质疑,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:“原因有二: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,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,但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;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,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,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……”外交官们哑口无言,心悦诚服,并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
郑培民:(1943.7.23-2002.3.11)河北武安人,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,曾任湖南省委副书记,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。他是一个高官,但他更像一介平民;他是一个深爱妻子和儿女的普通男人,他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民公仆。为官数十载,他从未用权力谋过半点私利,他没有一件放不到桌面上的东西。在湘西的大山深处,流传着一首苗歌,唱的就是当年郑培民带领群众修路致富的故事。郑培民曾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,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,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,郑培民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。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,郑培民体力不支,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埂,这一年,郑培民添了一项病症——脑震荡。二00二年三月,郑培民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,年仅五十九岁。留下了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,让无数人为之感动。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、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。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——不要闯红灯。有人说,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,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。

刘金国(1955年4月——)河北昌黎人,公安部副部长、纪委书记、党委委员、督察长。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,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“农转非”指标,可自己的亲属,却无一跳出“农门”;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,但从不提前打招呼,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;从不接受各种宴请,从不接受任何礼品,哪怕是一瓶酒、一盒茶叶;经常出席重要场合,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。从普通干部成长为共和国的高级警官,他头顶警徽、心系人民、满腔热血、嫉恶如仇,工作起来痴迷忘我,危难面前不惜生命。他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,始终保持质朴本色,坚守廉洁底线。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,他将大爱留给百姓民生。“我是人民公仆,如有不廉洁、不公正、不负责、不作为的任何一点,定将主动辞职,坚决言行一致,决不失信于民!”这是刘金国坚守了几十年做人做官的信条。“感动中国”2011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刘金国的颁奖词是“贼有未曾经我缚,事无不可对人言。是盾,就矗立在危险前沿,寸步不退。是剑,就向邪恶扬眉出鞘,绝不姑息。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,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。”

结束语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,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衰。”察古今治国之道,关键在于廉政。政廉则治安,治安则民戴,民戴则国祚长久。

当今之世,黜陟秉公,吏治整肃,国泰民安。然贪腐并未根绝,佞小屡芟屡现,虽未动摇国本,其危害亦不容小觑。

扬善可以抑恶,扶正可以祛邪。本展推介之廉政人物,或古或今,或吏或官,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名垂青史,黎庶追思。歌颂之,褒扬之,效仿之。做官常怀敬畏之心,做事常省力行之过,弃私欲,废贪意,正以处心,廉以律己,勤谨做事,干净做人,此我院“廉政人物展”之深意也。

版权所有:沧州师范学院-纪委监察室